您当前的位置:生活快讯网资讯正文

和田比孜里墓地发现距今约1700年前面饼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时间:2020-04-21 23:02:15  阅读:6794+ 来源:腾讯国风作者:责任编辑NO。谢兰花0258

天山网讯(文/记者 赵梅 图/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供给)在距今约1700年前,生活在新疆的人外出带什么干粮?近来,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与新疆文物考古所等科研院所,联合发布的和田比孜里墓地出土食物遗存的最新科研成果显现,其时人们食用的“干粮”,是用黍面、大麦面和少数肉类混合后烤制的面饼,其制造流程与工艺挨近《齐民要术》记载的“烧饼”,和今日的肉馕很附近。据悉,这是新疆考古团队初次在汉晋时期的墓地发现增加肉食的烤制面饼。

右边图片为比孜里墓地出土的粉末状食物

小木盆里“奥秘”物为烤制面食

4月21日,记者致电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杨益民了解到,比孜里墓地是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一处重要的考古发现,该墓地坐落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乡比孜里村东南方向的戈壁滩上,归于山普拉古墓群。汉晋时期,这里是丝绸之路南道的一个重镇。

2016年3月至4月,为了合作和田墨玉高速公路的建造,新疆文物考古研讨所比照孜里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开掘,其间,考古工作者合计开掘了40座墓葬,在对一座编号为M28的箱式木棺墓进行开掘时,考古工作者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个小木盆,里边装着粉末状、掺有麦壳的奥秘残留物,“其时,判别这些粉末状的残留物可能是食物,但这种食物的原料和形状是怎样的,却无从知晓。”杨益民说。

研讨人员经过红外光谱剖析、植物微体化石、碳氮安稳同位素剖析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多种手段确认,比孜里墓地出土的粉末状遗存是一种面食,这种面食首要选用黍面和少数大麦粉,并增加肉类烤制而成。

左面为新疆馕,中心为山普拉墓地出土圆形面饼,右边为苏贝希墓地出土饼状面食

制造流程与工艺挨近烧饼和肉馕

依据北魏时期《齐民要术· 饼食篇》记载的两种高级饼食,即烧饼、 髓饼,其间“烧饼”以“面一斗,羊肉二斤,葱白一合,及盐熬,令熟,炙之,面当令起”;“髓饼”以“髓脂、蜜,合和面,厚四五分,广六七寸。便著胡饼炉中,令熟。勿令反覆。饼肥美,可经久”。

研讨人员结合此记载进一步判别,该面食制造流程与工艺应挨近烧饼,也和新疆肉馕的制造流程与工艺附近。

在研讨它的形状时,研讨人员结合同时期的山普拉墓地出土的圆形面饼估测,它的形状也应该为圆形,是其时人日常食用的干粮。

据介绍,上世纪80年代,和田地区山普拉墓地M20墓主身旁陪葬的一个兽皮袋里装有6个保存无缺的圆饼,饼的直径都在5至6.5厘米之间,厚度为0.6至1厘米不等,均是手艺捏制又烤制而成,考古人员曾估测,这些圆饼应该是其时人外出所带的干粮。

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纽带,汉晋时期跟着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拓宽,饮食文明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特色。近年来,新疆的北方墓地、洋海墓地、苏贝希墓地、阿斯塔纳墓群等墓地出土的面食、点心、粥等都证明了这一点。

据杨益民介绍,新疆之前考古出土的面食以汉代之前和唐代的居多,汉至唐期间的面食较少,因而此次研讨向人们提醒了汉晋时期新疆的日常饮食状况。

记者从比孜里墓地考古开掘领队、新疆文物考古研讨所副研讨员胡兴军处了解到,该墓地曾出土木盘、木桶、陶器、纺织品、弓箭、眉笔、眉石等很多随葬品。墓葬中头戴花环的葬俗、各类玻璃珠等饰品,归于希腊、罗马文明元素,木梳、木篦、奁盒等来自中原地区文明元素,它们的出土反映出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和田,在汉晋时期曾交易茂盛,东西方文明曾在此融合。

比孜里墓地出土的木梳

比孜里墓地出土蜻蜓眼

比孜里墓地出土头戴花环葬式

比孜里墓地出土的精巧奁盒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