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生活快讯网资讯正文

古人过冬主要靠熬烧炭烧煤烧柴都是梦想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时间:2019-12-24 16:56:26  阅读:6624+ 作者:责任编辑NO。蔡彩根0465

对古代的北我国一般民众而言,在漫漫隆冬里取暖,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。

烧不起炭

古人所能具有的取暖燃料品种有限,无非是木炭、煤和薪柴。木炭取暖体会最佳,但价格昂贵,一般只要皇宫、官府及富有人家才用得起。

宫殿和政府部门,自古即有取暖的准则保证,使其在冬天可以具有满足的木炭或许薪柴。唐朝的“木炭使”、元朝的“柴炭局”、明朝的“惜薪司”、清朝的“柴炭处”等,均下辖柴炭厂、山林及专属的樵夫,担任为宫殿和政府部门采办燃料、制造木炭。

除了发放木炭,有时候也会由政府部门直接发给薪柴,或是在俸禄中发放取暖费用。比方,唐朝每年发给京官的薪柴,需桐木72万根之多;若还不行,则从宫中调取“蒿根柴”补足。明朝官员的俸禄中,专有一项“柴薪银”,作为官员购买柴薪的补助。

“惜薪司”这类组织出产的木炭,对质量往往有着适当高的要求。比方,“红箩炭”是明清皇室的御用木炭,其产品规范是:

“皆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,运至红箩厂,按尺度锯截,编小圆荆筐,用红土刷筐而盛之。……每根长尺许,园径二三寸不等,气暖而耐久,灰白而不爆。”

清朝乾隆年间,圆明园等处,一年要用掉这种红箩炭64405斤,另加黑炭566228斤、煤367433斤、木柴360248斤。坐拥烧不完的红箩炭,乾隆皇帝的冬天特别温暖,他开心肠在诗中写道:

人苦冬日短,

我爱冬夜长。

……

敲诗不觉冷,

漏永夜未央。

图:乾隆帝写字像轴

烧不起煤

煤进入日常日子,始见于北宋的东京汴梁,其时称为“石炭”。不过,底层民众是用不起的。

北宋政府喜爱“煤炭专卖”方针,对煤炭资源施行管控,由政府一致售卖。比方,宋徽宗时,“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”,朝廷大获其利。这种专卖方针,往往导致煤价昂扬,民众无法在冬天购煤取暖。

木炭价格昂贵,煤炭又在政府的管控傍边,于是乎,北宋开封城的冬天,对一般民众而言始终是冰冷刺骨。

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冬天,开封城“民间乏炭,其价甚贵,每秤可及二百文”(“秤”是其时的一种计量单位,十五斤为一秤。可供参考的一个物价规范:大中祥符元年,北宋襄、许、荆南、夔、峡等地的麦子是12文一斗,大米是30文一斗),目睹民众真实熬不下去,政府“出炭四十万”,将自己操控的部分木炭拿出来,半价投放到商场上,民众蜂拥抢购,成果发生了“有践死者”(践踏至死)的惨事。宋仁宗嘉祐四年冬天,“阴寒雨雪”,薪炭、食物价格倍增,据欧阳修的奏折,其时开封城内“寒冻之人,死损不少”,买不起炭和煤的一般人家,为了御寒,只好逼上梁山,违反禁令砍掉桑枣之树,乃至于去偷伐皇陵周边的树木。

元明时期,可以用煤取暖者,仍主要是宫殿、政府组织和官宦人家。直到清朝中后期,因为西洋采煤机械的引进,北京城的一般民众,才有了在冬天烧煤取暖的时机。清人笔记中说,京师“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设煤火,二月初一日撤火”,商场上呈现了煤饼、煤球,随之也就呈现了“小户人家热炕头”。

惋惜的是,因清廷再三约束民间挖掘煤矿,这种“小户人家热炕头”的现象,即便在晚清的京城,也并不遍及。

清廷约束开矿,原因有二。首先是忧虑采矿损坏风水;其次是防备人员集聚,忧虑矿工聚于一处简单造反。比方:

(1)顺治下旨:“浑河大峪山场,联系京城风水,不许开窑采石,违者从重治罪。”

(2)康熙指令:“红石山……杨家顶一带,均关风水……通行禁止。”

(3)嘉庆指示:“如准民人挖煤,沿用日久,民人积众,不免不滋生事端”。

朝廷如此看待煤矿,当地官员查缴矿场时,天然也往往以此为由。比方,乾隆时的江宁知府沈孟坚上奏恳求查封煤矿,说的正是:

“一经开凿便疑为破伤地脉,必至聚众酿案”,“招徕矿徒,半皆亡命,虽设钤制,流毒不浅。”

图:晚清,山西的挖煤工人

动用官兵,武力驱赶挖矿大众,将煤矿“土石尽行堆砌,永久封禁”(长沙),是其时的常见之事。不过,由政府督办,并交纳重税之后,也能在指定地址挖掘煤矿的——开矿者所得煤炭,20%作为税收上缴政府,40%由政府贱价收买,剩余的40%才能在商场上自在贩卖。

如此做法,适当于大幅提升了煤炭的挖掘本钱,举高了煤炭的商场行情报价。

烧不起柴

一般民众烧不起炭,也烧不起煤,在冰冷的冬天,可以用来取暖的,就只剩余木柴、秸秆和杂草这些“薪柴”了。

惋惜的是,薪柴虽然是很低端的取暖燃料,但短少柴薪却是古人的日子常态比方,唐武宗时期,日本和尚圆仁来华,他见到山东一带一般大众,因为燃料匮乏,“不曾煮羹吃,常年惟吃冷菜”,来了极宝贵的客人,“便与空饼、冷菜”,作为款待的好菜。日常日子中连“煮羹”的燃料都缺,天然也谈不上在冬天烧柴取暖。

这也是缺柴少薪成为历代一般文人重要哀咏主题的原因地点。唐代诗人孟郊在《苦寒吟》中悲叹“敲石不得火,壮阴夺正阳”;北宋诗人赵扩买不起柴,只好“毁车充薪”,把家里的车离散生火取暖;南宋诗人韩淲,“家贫无人去拾柴”,只好在隆冬里咬紧牙关颤栗;元曲《朝皇帝·客况》里,穷人家柴薪不行,只能放任冷雨北风催折。

图:卖柴曾是旧时的一个重要行当

事实上,直到上世纪80年代,我国北方的许多乡村,依然没有满足的薪柴用来取暖。1981年的一份调查报告发表,森林资源丰富的黑龙江“全省三分之二的农户短少日子动力”,该省的海伦县是一个典型:

“六十年代后期到现在,乡村烧柴缺少。……全县乡村里的日子动力越来越少,缺柴户渐渐的变多。这些缺柴户是夏、秋一餐热,两餐凉;冬天水缸一层冰,屋里墙上挂白霜。因为烧柴不行,只好搂树叶、刨树根、剥树皮……”

当然了,坐视民众被冻死,是一件极不当的工作,所以我国古代也有一些“取暖赈济方针”。比方前文曾说到,开封城炭价飞涨时,宋真宗曾“出炭40万”半价卖给民众;宋仁宗也曾在大雪时节命令减价售卖米谷、薪炭;苏轼任颍州知州,赶上大雪灾,他发放的赈济物资中有“炭数万秤”、“柴数十万秤”。

再如,明神宗也理解官督商办会举高煤炭价格这一坏处,他曾亲身指示,不许搞官营采煤业:“煤乃民间日用之需,若官督开取,必致价值倍增,京城家家户户何故安生?”雍正、乾隆年间,朝廷的禁矿方针也一度松动过,雍正曾指示“煤便于薪,乃日用所需,无需封禁”;乾隆也下过旨意,“悉听民间自行挖掘”。

惋惜的是,这些指示往往停留在宣扬层面。明神宗也好,雍正乾隆也罢,包含下面的相应组织,并无动力将之严厉遵循;并且,这些临时性的指示,还常被与之相左的长期性禁煤方针架空;向煤窑商人课以重税,导致许多商人家破人亡,才是雍正乾隆年代常见的故事。

于是乎,烧不起炭,烧不起煤,也烧不起柴,就成了我国古代一般民众冬日里的一种常态。

参考资料

张家骥:《我国建筑论》,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,第513—523页。

赵九洲:《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讨》,南开大学2012年。

程遂营:《北宋东京的木材和燃料供给——兼谈我国古代国都的木材和燃料供给》,《社会科学阵线》2004年第5期。

吴晓煜:《古代的煤饼与煤球》,《煤炭企业管理》2002年第12期。

龚胜生:《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讨》,《我国历史地舆论丛》1995年第1期。

龚胜生:《唐长安城薪资供销的开始研讨》,《我国历史地舆论丛》1991年第3期。

孙冬虎:《元明清北京的动力供给及其生态效应》,《我国历史地舆论丛》2007年第1卷。

胡忠贵编著:《山西煤炭工业简史》,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8年,第21页。

祁守华,钟晓钟编:《我国当地志煤炭史料选辑》,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年,第80页。

张万鹏,《黑龙江省薪炭林的动力位置、类型区划与展望》,收录于《森林动力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》,徐纬英/主编,1981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