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生活快讯网资讯正文

北宋诗僧的一首禅诗禅意深远颈联特别发人深思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时间:2019-11-08 15:12:39  阅读:7305+ 作者:责任编辑NO。许安怡0216

日子充溢艰苦,人生是一场行进。每一次波折都是苦楚的蜕变,每一种心境都是可贵的体会。爱惜身边遇见的每一个人,认真对待让我们悲喜交加的每一件事。陶渊明曾说,“吁嗟死后名,于我若浮烟”,许多失落,阅历多了,就看得恬淡了;李白也道,“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”,许多抑郁,遭受多了,也变得旷达了。下面共享北宋诗僧的一首禅诗,禅意深远,颈联特别发人深思。

居天柱山

北宋:释赞宁

四野豁家庭,柴门夜不扃。

水边成半偈,月下了残经。

虽逐诸尘转,终归一念醒。

不知道斯旨者,万役尽劳形。

赞宁,五代、北宋之际的和尚,俗姓高,落发于杭州龙兴寺,精于南山律法。宋太宗时受诏汴京居天寿寺,赐号“通慧大师”。该诗首要描写了诗人在天柱山参禅悟佛时的情形,一起抒情了诗人的禅悟感触。

这是一首居山感念诗,天柱山在安徽省潜山县西北,主峰为天柱峰。首联写精舍的空阔与安静,没有尘世的纷扰。“四野豁家庭,柴门夜不扃”,诗人站在寺院里,四周一片宽广,远处群峦重峦、近处桃红柳绿,院子与四周环境融为一体,高僧高枕无忧、与世无争,夜里睡觉时柴门也无需上锁。豁,此处为开阔的意思;扃,关锁的意思。

高僧心境平缓安然,一心向佛,“水边成半偈,月下了残经。”颔联阐明修禅念经的辛苦,大师经常在溪边、月下驻留修禅,不时地诵读偈颂和经卷。简略的10个字,描绘出大师毫无杂念的喧嚣日子。作者用“水、月”两种柔软、清淡的意象,体现其修禅念经的日子。

传说有一个信徒要到恒河南岸去听法,他问摆渡的船夫,河水深不深。船夫说水很浅,差不多到膝盖。信徒听了很高兴,就从河面上走了曩昔。南岸听法的人惊讶地看到他从河面走过来,由于河水有好几丈深,他们就问释迦牟尼,那人是不是菩萨的化身。

释迦牟尼否定了我们的观点,“他只不过对我说的方法有肯定的决心,才能从河面上走过来。不要被困难吓倒,工作其实没有幻想的那么难,难的是你怎么打破自己的心里。”

高僧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,尽管修行的日子尽管贫苦,也很单调,但高僧却好像乐在其中,也很有决心和心得,乃至还觉得很清闲。接下来抒情自己的感念,“虽逐诸尘转,终归一念醒。”大师曲折多年,却幸亏总算皈依佛门,最终也顿然清醒。

尾联表达高僧对禅修的知道,“不知道斯旨者,万役尽劳形”,这两句粗心是,不知道这种旨趣的人,只能四处奔波劳累毕生。作者曾四海为家,处处游荡,最终挑选礼佛参禅,也是由于厌恶了红尘,更为了觉悟心法,所谓一念醒来万事空。

细味颈联的两句话,“虽逐诸尘转,终归一念醒”,真是涵义深入。每个人在尘世间都不简单,从孩提时代的幼嫩无知,到青年时代的鲁莽和激动,再到中年时的慎重与保存,也不知走了多少弯路,栽过多少跟头。及至晚年,总算明白事理、悟透人生,但前路时间短,变幻无常,令人唏嘘慨叹。可是高僧没有由于这些而落落寡欢,更没有踟蹰不前,仍然“水边成半偈,月下了残经”,最终悟得禅理,才不会如常人那般觉得“万役尽劳形”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