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丨圣玄法师
首发丨腾讯梵学
“你看这儿的水洁净,只一流出去,有人家的当地,脏的臭的混倒,依旧把这花遭塌了。”
这大观园的水,来自会芳园这样一个浑浊的地点,又流入一个贩子这样更浑浊的地点,女儿们皆是“水做的骨血”,如此清新,可再明澈的水里不得不与尘世的浑浊触摸。
——林黛玉葬花时的这种情愫,现代人常常会有共识,所以朋友圈里常常会有一些刷屏文俘虏了许多人的“芳心”,比如说:
“国际那么大,我想辞去职务去看看。”
“日本最省女孩省钱15年买下3套千万豪宅,与消费主义对立。”
……
我更依靠冗繁的日子?
由于在这个社会里,群众被流水线的工作和日子的压力所绑架,在刻板的日子中寻求一个宣泄和逃离的打破口,独立的思想与特立独行的日子往往引来艳羡的目光,不管他们挑选了怎样的方法来对板滞的日子形式说“不”,都无一例外满意了群众对“诗和远方”的遥想。
点赞今后,翻开这个链接,看了不到30%今后,持续去刷下面的新动态。这些与固化日子对立的人着实让人仰慕,但我好仰慕又如同做不到?
你的心里神往自在,可是身体仍是很诚实地在躲避自在!
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作品《躲避自在》里谈到,假如一个人脱节了现有的日子环境的枢纽捆绑,一起也会脱节曾给他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那些枢纽。
“日子不再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关闭国际;国际已变得一望无垠,一起又赋有要挟性。由于人失掉他在关闭社会里的固定方位,所以找不到日子的含义地点。其成果就是他对自己及日子的方针发生置疑。”
习惯于日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,更由于心里散乱、贪恋闲适的习气,只能在冗繁的日子之余,挑选去娱乐场所透透气,或许打一打游戏,玩一玩手机,可是当自己在这儿找到了新的“圈子”今后,又会有新的社群压力。
“诗和远方”的得与失
孤独感和力不从心感既会由于人际关系的安稳而消失,又会由于刻板形式的压力而显现。咱们的日子真的无法逃离物化和无聊吗?
假如用“禅”的精力来审视这些与庸常日子相抗衡的人,他们最可贵的是对“尾大不掉”的日子挑选了“断舍离”,但这种“断舍离”并不一定意味着挑选了愈加有价值的日子。
英勇对现代社会对品格的物化、沿袭刻板的社会成见说“不”——这无疑值得赞赏!
但假如缺少对心里的深度观照,仅仅宣泄那胀大的自我,或许仅仅挑选外在环境的躲避、腾挪,就失去了从烦恼中出离的机会。
特别是许多佛弟子转发许多“寻求自在”的故事时,我都大跌眼镜:
“嗯?你是在随喜这个人的‘邪见’吗,莫非要仿效这种‘从苦欲舍苦’的日子?”
比如有的人挑选“面子”的“安乐死”,这是建立在断灭见上,违反不杀生戒呀!
有的人看到关于集体抵触的新闻竟然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,这岂不是在随喜嗔恨心的恶业么!
还有的人看到不要做“人”了,给自己动手术期望改形成其它物种,失去了出离“身见”的无价宝……
有的人跑到山上去隐居,也仅仅学古琴喝茶瑜伽,在网上发一些仙气的相片,却无法完成心里的逾越……
简略来说,这种“断舍离”注重于对“苦果”的弃绝,而疏忽了对“苦因”的断除,寻求外境的改动,却失去了心里的逾越。日子固有的限制其实并没有被打破!
假如一个佛弟子老是沉迷于这类“日子在远方”的梦想不能自拔,那只能说,专心想着能把轮回装扮得更酷,意味着出离心还修得不行。
尘俗与“仙气”的两层逾越
歌手许巍有一首《蓝莲花》——
没有什么可以阻挠
你对自在的神往
天马行空的生计
你的心了无挂念
穿过幽暗的年月
也曾感到徘徊
当你垂头的瞬间
才发觉脚下的路
心中那自在的国际
如此的明澈高远
盛开着永不凋谢
蓝莲花
其实曾经,他的歌曲里也充满了“日子在别处”的遥想——“我的身体在这儿,可心它躲在哪里”,而这首对“自在的神往”,却是受到了玄奘大师的启示:
主要是我特别喜爱两个前史人物,一个是玄奘,他在西安的大慈恩寺,包含后来写的《大唐西域记》我都看过。玄奘自身是性情坚毅,信仰十分坚决的人,对我国的文明前史的影响十分大。
还有一个人物是李叔同,李叔同和玄奘有一起的一点十分坚决有信仰,性情坚毅,十分英勇。歌唱这样一种信仰,坚决、尽力的去日子,他们是一个典型。应该以敞开的心态和更多对日子的感知去学习他们。我写《蓝莲花》也是唱这种精力,唱信仰坚决的人。
面临日子,完成心灵的自在,比起单纯换个环境的“断舍离”,需求的不仅是经济基础,更重要的是坚决心里、捆绑自我、提高意志,而心灵的自在所带给咱们的,逾越了外境的捆绑和没有方向感的惊惧。
恰似那《红楼梦》里的贾宝玉,现已从一场大梦中清醒了,大观园不过是他和群芳为了躲避实际而一厢情愿虚拟的抱负国际,是不可能独存于尘世的,与警幻仙姑的醒悟境地尚有悠远的间隔。
他从对清净国际的梦想中也摆脱出来了,他勘破了实际的宗族家世与抱负的大观园两层虚妄不实,而任情落发,正是对这两个国际的逾越。
青山不碍白云飞
有人说,真实的自在是像阿罗汉那样,长揖三界,永辞尘劳;有人说,真实的自在是像菩萨那样,“犹如莲花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”。
《蓝莲花》所神往的玄奘大师为了西行取经,历经偷渡出关、沙漠孤旅、国王拘押、雪崩突击、响马绑架等劫难,来到朝思暮想的释教学府那烂陀寺,支撑他的,或许正是这份“对自在的神往”。
唐代有位盘山禅师,有人问他,怎么出得三界?
盘山禅师却反诘他:你到三界里头来多少时了?
学人不解,坚持问到:怎么才干出得?
盘山禅师悠然吟道:青山不碍白云飞——
寻求社会层面的自在,需求物质的福报,而寻求真实的精力自在,则更需求心灵的资粮,当心灵的力气充足之时,能跨过高山,潜入海底,青山不碍白云飞,于三界之中、三界之外,又怎么能阻挠心灵的自在呢?
正如黄檗希运禅师所云:“愚人除事不除心,智者除心不除事。”
本文为腾讯梵学独家原创稿件,转载请必须联络授权。图片转自网络,若有侵权,请奉告删去。